青春上大

标题: 解密!上海古诗词的优势早就在学校的课堂上决定了! [打印本页]

作者: 黑巧克力    时间: 2017-3-28 02:45
标题: 解密!上海古诗词的优势早就在学校的课堂上决定了!
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上海青少年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比赛中的靓丽表现,是上海教育一直以来坚持以优秀历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呵护青少年文化基因、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成果集中体现。
上海立足课堂主战场
搭建“六进”长效机制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古诗文“进教材”,融入教材建设各个环节
  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教材编写的结构化要求,其中文言课文(篇目),四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20%,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基础型课程中约占40%。
  上海通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系列教材,各区和学校层面也做了深入的探索实践,编写了大量的区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深化学科德育理念,推进古诗文教育“进课堂”
  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上海始终把凸显德育核心地位、深化学科德育理念作为课改的应有之义。上海市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充分挖掘各学科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梳理形成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段重点内容及教育水平描述表,着力引导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家国梦想教育、社会关怀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使广大学生有敬畏、能担当、讲节操、重坚守。在古诗文教学中,分年级设定教学目标,加大教研力度,很多语文教师都探索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推进古诗文教学“进课外”,构建社会教育大课堂
  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大力集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努力打造“社会教育大课堂”。此外,还推出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家庭护照、职业体验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放学去哪儿”校外活动菜单,开展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活动。
  自2002年以来,上海市已经连续开展了15届上海市中小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提高了广大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能力,激发广大中学生和青少年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总计超过200万名中学生参加了比赛。在本次《中国诗词大会》上海赛区的选拔中,就有30名中小学生是从上海市中小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推进古诗文教学“进网络”,牢牢占领线上阵地
  充分发挥“易班”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老师同学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为每年4000多项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数以百计的应用功能、数以千计的讨论议题、数以万计的网络产品;依托易班博雅网与全市场馆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为全市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活动平台。
  此外,还开展了“我爱中华诗词美——上海中小生古诗词学习创新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学习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良好习惯。


推进古诗文教学“进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人生导师
  聚焦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通过构建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体系、打造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人文底蕴,积极打造一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教师队伍。


推进古诗文教学“进评价体系”,把好“指挥棒”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从学生的基本积累(包括背诵)、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角度,综合评价学生诵读、熟记、默写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文言文和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作为重要指标,重点考核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修订完善《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重点做好学生发展情况的记录,内容包括品德发展、学习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情况。

权威声音

市教委副主任  贾炜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古诗文教育的特点而展开的。
所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是说越早越好,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开展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也担心,因为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绩,大家就超前让孩子去背,这是不符合脑科学的。但培养孩子的语感,陶冶他的性情是可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的内容可以逐步的加深,面逐步可以拓宽,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古诗文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思想。古诗文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孩子简单的背诵,而是与古人的对话,而是文化的认同,而是一种育人的过程和导向。这对于培养一个孩子具有中华民族气质,优秀传统文化性情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评价也是形式多样的。所以,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盲目的早学、抢学,把培养的过程变成一个应试的过程。
上海始终把学校作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个宝贵的经验。
先来说说我们的教材。教材是基础,是保证课堂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有校本教材,有拓展教材,还有课堂的课本的教材,整体来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导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说从学生的兴趣、习惯入手,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信,和提高他审美的境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熏陶的过程,陶冶性情的过程。把我们整个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而不是一个应对考试来看待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是丰富多彩的。
注重校内外的结合,形成氛围。当一种孩子感觉到文化自信的时候,他一定有社会认同,而且他在社会参与当中,找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培养更大的自信。所以校内外的互动,也是上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经验。
在教师的培养上,一个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我们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古诗文教育的主要力量和主要保证。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古诗文的教育理念,现在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真正从应试,转化到对育人的培养。
在这次获奖的孩子表现的背后,体现了很重要的上海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要注重“全面”而又“个性”。“全面”,就是强调共同基础;“个性”,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共同基础,也就是体现在孩子的综合素质上面。在这次大赛当中,我们看到上海孩子所取得的成绩背后体现的综合素质非常明显。比如说孩子对于学古诗文的坚持性,没有长期的坚持,哪有上千首诗词的积累。比如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她没有兴趣不可能去主动。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比赛的过程中,她有逆向思维、正向思维,还有一些想象力,还有一些逻辑的推理。以及她对于问题判断的独立性。还有就是敢于挑战的魄力和底气,她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不是靠刷题、应试来体现的。此外,我们还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专家们也提到,真正喜欢古诗文的,可能在学生当中也就30%,真正出类拔萃的,是上述30%当中的30%,让这些人凸现出来,就要针对性的教育。围绕兴趣,激发潜力,加以个性化的教学,这个才是一种教育公平最高的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坚持共同基础,也就是说要坚持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不随意的拔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那就是要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教学要求,来让孩子的这块长板做得更长。两者结合,我想我们培养一个具有从兴趣到志向到健康人格的过程,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古诗文的教育,还是要从兴趣入手,从志向的培养为重点,以健全的人格培养为目标,使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我们教育科学的导向。

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谭轶斌
上海中小学生目前使用的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均符合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专门设置“唐诗精华(上)(下)”和“宋词集萃(上)(下)”四个单元,另在四个年级的八册教材中均安排了“每周一诗”,还有散见于各个主题单元中的古诗词。高中语文教材每一册中都有单列的古诗文单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既呈现于纸质教材中,又呈现于音像教材《古诗诵读》中。此外,上海市教委还委托出版社编写了一套8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含光盘),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用。修订中的拓展型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同样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教材覆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各类各年段教材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中华经典诗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不断积淀人文底蕴。
区、校实践
长宁区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特点,设定了分学段的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能用普通话朗读浅近的经典诗文,在朗读过程中大致了解和领会作品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50篇(段);尝试运用多种媒体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体会,主动与他人交流。
初中阶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诗文;背诵优秀诗文100篇(段);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理解作品内容,具有初步的质疑、鉴别和评价能力。
高中阶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诗文;背诵优秀诗文1万字;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理解作品内容,自主梳理所获语言与文化知识;能鉴赏、评价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并联系实际进行专题研究。

嘉定区积极推进学校经典诗文诵唱读写活动:
嘉定提出了“文化提升,科技铸魂”的教育综合改革核心理念。作为上海市首批“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区域性整体推进试点区,嘉定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以“诵唱经典诗文,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以“诵经典、唱经典、读经典、写经典”为主要形式的中华经典诵唱读写活动,让未成年人在诵读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渗透在中华经典中的民族精神。

松江区“东风吹水绿参差”:
为了达成学科育人目标,松江区以古诗词教学为重要突破口,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松江区中山小学以古诗词为素材,通过古琴弹唱的形式,将古诗词赋予古诗新唱的新形式,抚琴而歌,谈古论今,让学生在诵诗、弹曲、解义、表现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校古琴弹唱节目两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古琴雅韵”已成为校园文化品牌。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
2009年,学校即开发了快乐阅读校本课程,传统经典古诗文教学被列为最重要的内容。为了便于教学,学校成立课题组编写了校本教材。在教研活动中研究古诗词的教法学法,并总结出教学策略。学校还提出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激趣导入,自学质疑,读议释疑,悟情背诵,创新关联。

教师声音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王希明:
古诗文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例如根据课本随文补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拓展课为辅阵地,使得两者互相补充。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侧重感性体悟,不做刻板鉴赏
■ 深挖底蕴,引起兴趣
■ 结合生活情境,引发生命体验






欢迎光临 青春上大 (http://www.hongyujinxiang.cn/) Powered by Discuz! X3.1